青少年和年輕女性宮頸陰道微生物群與沙眼衣原體有何關聯
2025年1月15日,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Cell》雜志上發表了名為”Cervicovaginal microbiome and natural history of Chlamydia trachomatis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women”的研究論文顯示,細菌性陰道病(BV)實際上由兩種亞型組成——mBVA和mBVB,其中mBVA亞型(占37%)會顯著增加沙眼衣原體感染的風險。
研究對象
聚焦于黑人及西班牙裔青少年和年輕成年女性群體,研究對象均為性活躍個體,年齡集中在20歲左右,且在性風險行為模式上呈現出相似特征。共招募了187名發生沙眼衣原體(CT)感染的女性,并與373名對照組匹配。
研究方法
對參與者宮頸陰道微生物群(CVM)在CT感染前、感染期間及感染后進行分析,采用molBV算法和社區狀態類型(CST)聚類對CVM進行細致分類,并運用分子BV評分(mol BV)等方法評估CVM狀態。
研究結果
感染風險因素:分子細菌性陰道病(mbv)檢測呈陽性的參與者,發生CT感染的風險增加了62%。CSTIVA與CT感染風險升高顯著相關,會使CT感染風險增加2.5倍。
微生物群落作用:識別出一個由十個細菌屬構成的網絡,這些細菌共同作用會增加CT感染風險,微生物風險評分(MRS)顯示這些類群的綜合效應遠大于單個類群的作用。感染對CVM的影響:確診CT感染的參與者其CVM出現明顯擾動,細菌多樣性顯著改變,α多樣性更高。
治療后的情況:接受CT治療的患者中,mbv中間狀態和CSTIVA的比例相較于對照組仍然偏高,曾被診斷為CT感染的參與者再次感染的發生率顯著高于未感染人群,接受治療的個體中有20.6%出現再感染,而對照組僅為4.1%。與臨床后遺癥的關聯:對CT感染相關臨床后遺癥〔如盆腔炎(PID)和流產〕的分析發現,治療后mbv陽性狀態與之存在潛在關聯。
研究結論
特定微生物特征與CT感染及再感染風險增加之間存在關聯,強調了將CVM視為性健康關鍵因素的重要性,凸顯了微生物群在沙眼衣原體感染中的重要作用,也為將CVM作為治療靶點提供了依據。細菌性陰道炎(bacterial vaginosis)是由陰道加特納菌和厭氧菌的混合感染導致陰道內微生態平衡失調,引起的陰道分泌物增多,白帶有魚腥臭味及外陰瘙癢灼熱的綜合征。細菌性陰道炎其分為嗜血桿菌性陰道炎、厭氧菌性陰道病炎、加特納菌性陰道炎等。分泌物涂片檢查可發現大量膿球,找到致病菌。
相關新聞推薦
3、不同光照、pH條件對血紅密孔菌培養過程中生物量、總抗氧化能力的影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