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侵襲性非傷寒沙門菌腸炎NTS的藥敏試驗結果——摘要、資料與方法
摘要:目的了解成都市兒童侵襲性非傷寒沙門菌(non-typhoidal Salmonella,NTS)腸炎的臨床特征和耐藥情況,為臨床合理用藥和經驗治療提供參考。方法回顧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12月四川省成都市糞便標本細菌培養出NTS的130例侵襲性細菌性腸炎患兒的臨床資料,以及NTS的藥敏試驗結果。結果NTS感染主要集中在4~9月份(113例,86.9%),8月份為高峰期(36例,27.7%)。嬰幼兒(月齡<36個月)占86.2%(112/130),主要癥狀為腹瀉(130例,100%)、發熱(123例,94.6%)和血便(112例,86.2%)。130株NTS對頭孢曲松和頭孢噻肟的敏感率分別為64.6%和63.8%。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呋喃妥因(硝基呋喃類)的敏感率均>90.0%。多重耐藥菌株檢出率為48.5%(63/130);38例(29.2%)患兒使用第三代頭孢菌素的臨床療效與藥敏結果不一致。結論成都地區0~6歲兒童侵襲性NTS腸炎患病高峰在8月份,嬰幼兒為高發人群。NTS耐藥情況比較嚴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可能是治療兒童多重耐藥NTS感染的有效選擇,硝基呋喃類抗菌藥物可能有望用于治療多重耐藥NTS感染。
沙門菌是一種細胞內寄生的直桿狀革蘭氏陰性菌,目前已報告有2 500多種血清型,可分為傷寒沙門菌和非傷寒沙門菌(non-typhoidal Salmonella,NTS)兩大類。2021年中國大陸食源性疾病監測網絡的數據顯示,NTS是細菌性食源性疾病的頭號病原。沙門菌感染的主要原因是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或接觸被污染的環境表面。沙門菌對所有人群均有易感性,兒童因免疫系統未完善而更易遭受侵襲導致群體感染率最高。近年來沙門菌耐藥率總體呈升高趨勢,并且多重耐藥愈漸嚴重。本研究通過對2022年1月—2023年12月成都市130例0~6歲侵襲性NTS腸炎患兒的臨床特征和藥敏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為疾病預防和合理用藥提供參考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菌株來源
130株NTS菌株由四川省成都市2022年1月—2023年12月侵襲性NTS腸炎住院患兒糞便標本分離所得,均經標準生化試驗檢測確定。納入標準:(1)年齡≤6歲;(2)具有黏液便、膿血便和大便次數增多;(3)糞便鏡檢有大量白細胞和數量不等的紅細胞;(4)臨床考慮為急性侵襲性細菌感染性腹瀉,符合《兒童急性感染性腹瀉病診療規范(2020年版)》中感染性腹瀉診斷標準;(5)糞便培養為NTS菌株。排除標準:(1)早產;(2)出生體重<2 500 g;(3)過敏性腸炎;(4)炎癥性腸病;(5)壞死性小腸結腸炎;(6)免疫缺陷;(7)腸道息肉;(8)Meckel憩室;(9)腸道手術史;(10)合并消化道外感染。本研究已通過四川省婦女兒童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免除知情同意(批件號:20240607-218)。
1.2試劑及儀器
主要有VITEK 2細菌自動鑒定系統(BioMérieux,法國)、細菌鑒定板和藥敏板(Beckman Coulter,美國)、哥倫比亞培養基(鄭州博賽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SS瓊脂平板(鄭州安圖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沙門菌屬診斷血清(寧波天潤生物藥業有限公司)、兒科專用液體培養瓶(BioMérieux,法國)和環丙沙星(5μg)標準抗生素紙片(Oxoid,英國)。
1.3菌株培養和鑒定
所有細菌分離培養均依據《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進行。將收集的NTS菌株劃環線接種于木糖賴氨酸脫氧膽鹽瓊脂平板上,置于35~37℃培養24 h,挑取平板上呈粉紅色或黃色,帶或不帶黑色中心的可疑沙門菌單個菌落,接種于營養瓊脂平板,35~37℃培養24 h后用菌落制備0.5~0.6麥氏單位濁度的菌懸液,經革蘭氏陰性菌鑒定卡鑒定,確定生化結果為沙門菌。
1.4藥敏試驗
采用微量肉湯稀釋法對氨基糖苷類、抗假單胞菌青霉素+酶抑制劑類、碳青霉烯類、非廣譜頭孢菌素類(第一、二代頭孢菌素)、廣譜頭孢菌素類(第三、四代頭孢菌素)、頭霉素類、氟喹諾酮類、葉酸代謝抑制劑類、苷氨酰環素類、單環β-內酰胺類、青霉素類、青霉素+酶抑制劑類、頭孢菌素+酶抑制劑類,共13類抗菌藥物的19種代表藥物進行藥敏試驗。藥敏試劑均為上海星佰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產品,根據藥敏板顯色情況對藥敏板條進行判讀,經數據分析得到每種藥物的最低抑菌濃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值,參照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的標準M100-S27可得出敏感(susceptible)、中介(intermediate)和耐藥(resistant)3種結果。因臨床和實驗室標準協會指出,沙門菌對第一、二代頭孢菌素和頭霉素不管體外藥敏結果如何,實際體內臨床無效,故分析比較NTS菌株對抗菌藥物敏感率及多重耐藥率時未包括第一、二代頭孢菌素和頭霉素類。
1.5臨床療效判斷
用藥72 h發熱、黏液膿血便等癥狀無任何緩解者視為臨床無效。用藥72 h上述癥狀有所緩解,但不明顯;或用藥120 h仍有上述癥狀者視為臨床療效不佳。以上情況經具有相應抗菌藥物處方權限醫師提出,經我院臨床藥學科會診同意后使用限制使用級抗菌藥物。
1.6統計學分析
采用Whonet 5.6軟件統計藥敏試驗結果,采用SPSS 2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ˉ±s)表示,不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中位數(四分位數間距)[M(Q1,Q3)]表示。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多重比較采用Bonferroni法。Bonferroni法的檢驗水準為0.017,余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